EN |
Nature

藝術,科學與極端天氣

展覽時間4月28日至29日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一群專攻藝術與設計的學生,運用香港天文台提供的氣候數據創作了實驗電影、交互式動畫、縮時攝影、聲音及程式作品。這些新媒體藝術作品探討並呈現超強颱風山竹與極端天氣的災害性威力,以及個人與自然之間的錯綜複雜關係。

4月28日:上午10点至晚上11点,大館 F 倉
4月29日:上午10时至下午7时,大館 F 倉

藝術作品

蜃景
梁釋尹、池樂兒(香港)
裝置藝術
曾經,有一塊冰
Fruzsina TAKÁTS (匈牙利)
展演裝置的影像記錄
零點點零
談啟烽 (香港)
媒介裝置
颱瘋 · 殆風
蘇漢鈴 (香港)
展演錄像記錄
深呼吸
關樂同(香港)
雕塑
太陽之夜
Kira Joy MIELKE
與 Jana WICKLEIN (德國)
攝影
審視塑料
CHAN Mong Sum Jonathan(香港)
混合媒介雕塑
明日之暴
莫嘉熙 (香港)
與 Marius RICHTER (德國)
攝影
颱風紀念碑
馬青洲(中國)
雕塑
釋放
衛嘉健 (香港,美國)
雕塑
港鐵靜脈
Márton TŐKÉS (匈牙利)
3D 數據可視化
紫荊花之風
Márton TŐKÉS(匈牙利)
實時數據可視化
坐以待
楊錫齊 (香港)
電影
煎烤香港
季子惟(中國)
場域展演的錄像記錄
風起
石嘉樂 (香港)
互動裝置
連根拔起
Dóra MÁTYÁS (匈牙利)
裝置
電子化樹樁
吳文棟(中國)
裝置藝術
香港夜晚機器
張喻(中國)
燈光裝置
隱韻
Andy SCHAUB (瑞士)
聲音裝置

策展人序言

曾泓博士

遺覺表像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我們可於實際發生的事件與記憶之外產生某種極為逼真的表像。是次展覽邀請觀眾反思我們的「遺覺表像」 ——我們長久以來對於地球與大氣層的認知與想像。從經典的攝於太空的「藍色彈珠」照片,以分層設色的漩渦圖示即將到來的颱風,到城市空間中的各類污染物的逐層標識,都是我們熟識的遺覺表像。是次展覽亦對我們的執念提出質疑。我們仍舊相信地球與大氣層是一個自我平衡與自我修復的系統嗎?用「我們的星球」來表述地球,是否即授予我們因「科技發展」之名而介入並干預這個自然系統的權力?我們有無可能擺脫執念去重新構想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讓環境、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並行發展?還有祛除那些遺覺表像,重建感性與認知的連接?回應以上問題,是次展覽中的二十多件作品結合藝術、科學與環境保護主義,對氣候變化、空中交通擁塞,以及災難回應等多重議題作出感性的視聽呈現。

是次展覽中的多件作品聚焦近期由超強颱風「山竹」引發的災後創傷,關切香港特殊的氣象。風暴的威力之猛與摧毀之劇可從這些作品使用的回收自受災樹木的物料,以及香港天文台提供的氣象數據中可見一斑。我們牢記極端天氣曾如此這般地衝擊過我們的生活,並且緬懷災難中的所失所逝。除此之外,是次展覽還以多種新媒體藝術形式探討海平面上升、溫室效應、空氣與光污染、微塑膠、空中交通擁塞等嚴峻迫切的環境議題。展覽亦旨在通過直觀的藝術感受性重建我們與自然、與世界的親密連接,仿若那些直接訴諸於我們身體的感知經驗:那些風吹雨淋的時刻,那些沐浴於薄霧和陽光中的瞬間。